用户名:
密码:

律师随笔

我认识的死刑辩护和孙中伟律师
作者:孙中伟 律师  时间:2013年06月08日
“《死刑改判在最高法院》书评与读后感评选大赛”7号作品

我认识的死刑辩护和孙中伟律师
一、谈谈我认识的刑事辩护
经过大学四年法学的熏陶,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法律新青年,对中国之法治的向往是不言而喻的,但大学早已不再是传说中的象牙塔——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因为专业缘故,对于这四年发生的社会热点新闻,以及一些发生在中国的经典案例通过课堂、互联网等方式,自己也多多少少有过接触,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思维,用一个时髦的词概括我之前认识的刑事辩护——负能量。
不管是学者的讲座也好,刑事法律方面的老师授课也好,而或躲在图书馆读书也罢,听之,读之而后,无不是对中国法治之现状的义愤填膺或对刑事辩护律师之无助而失望。似乎刑事辩护就是“找死”,以一人之力去抗衡国家强大的公检法部门,虽然理论上公检法分家了,但是在我的耳濡目染中,公检法留给我的印象是:公——做菜,检——端菜,法——吃菜,从未分家。课堂上老师们也无不调侃而言之:刑事辩护——出师未捷身先死。
我辈还未理想化到想用一己之力来改变现状,故而“小聪明”的绕过这个总令人心烦的刑事辩护而走向民事,这一选择是我自大二之后便做好的,这一思想也影响了我两年多的学习重心。
似乎对刑事辩护的热情早已淡化,以致难得的机会——本可以参与孙中伟主任的《死刑改判操作指引》一书的编校,也遗憾的被我放弃。
有幸作为第一批读者,可以在《死刑改判在最高法院》一书刚上市就读到该书,撇开书中有关刑事辩护的专业知识,当然该书的价值也远远超越了这些技术层面的内容,作者优美的文笔和对犯罪成因的深刻反思是该书吸引我之所在。
夜晚坐在灯下书写本文时,脑海中不禁浮现一个个鲜活的形象,那杀害初恋女友的林宇豪,那活在抑郁中的局长等等等等,是啊,他们是犯罪人,是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但他们真的是弱者,当除了当事人家人以外,所有相识或不相识的人开始谴责他,批判他时,当公检法“联合”想致他于死地时,律师的价值和作用,该有多重要——当事人之生死相托者,正义之最终把关者,法律之忠实捍卫者。刑辩律师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所谓的上市、证券、银行等律师,因为他捍卫的是我们生存最可贵之无价之宝——生命!自由!
读罢《死刑改判在最高人民法院》一书,笔者最大的收获有两个,也是笔者认为本书之最高价值:一、燃起了我辈对刑事辩护的兴趣,这是一种非说教式的真正教育;二、传递了中国法治之正能量和刑事辩护之正能量。
或者每一个真正的法律人都会拥有一个刑辩梦,因为法治建设之最终检验便是刑事案件中,人权是否被足够的尊重,公检法是否足够的惟法律是从。而每一个真正的法律人都应当是追求如是之法治,这是一种简单的信仰和追求,就像文学家都渴望像莫言那样夺得诺贝尔文学奖一样的简单信仰和追求。

二、谈谈我认识的孙中伟律师
说也幸运,在打算北上时能偶遇孙中伟主任的艺术法网,艺术法从此便成为我研究的新领域,在看过一些著作后,对拍卖法、著作权法等知识有了一定的学习后,一封求职信便通过email发到了孙中伟主任的信箱里。
虽然我所在的学校在杭州还算可以,但是相对于人才济济的北京,自信不免有些怯场,尤其是在未展示自己能力之前。
没想到,孙中伟主任很快就回信了,印象很深刻——欢迎有理想、有激情的法律人。不看出身,只看你是否有理想、有激情,孙主任做到了,原因是孙主任本人也是有理想、有激情的法律人。
2013年年后不久,便背起行李,第一次进京,内心有对首都的无限憧憬和律所生活的遐想,而后的实习经历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在人生的第一份工作,能够遇见如是之领导,不可不谓幸运。
不像其他律师助理那样,总是在忙琐事,一会送个资料,一会跑个腿什么的,在孙中伟主任身边,我很快就上手,做专业的事情,每天去网站收集有关艺术市场的动态,针对网络上的热点案例写法律分析,这一切都在无形中培养了自己对法律实践的感觉。在实习的三个月左右时间,无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法律视野都有很大的提升,这一切无不归功于孙中伟主任之用人之道,对于孙中伟主任,我唯有感恩再感恩。
在实习的三个月结束后,我也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及自己与一个优秀的、知名的律师的差距,无论专业上,思维上,还是处事上,自己都有很多很多要学习的地方。
无论是死刑辩护而或艺术法,孙主任都占据着制高点,优秀的律师,自有其优秀的原因——睿智、宽容、追求、勤奋······
如今离开北京已经半月有余,回想那一段美好的实习经历——写法律分析,微博中与朱总沟通,成功拿下自己的第一单业务,以及接待当事人,写离婚起诉书等等,让我对毕业后去北京工作,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更为明确的定位,而孙中伟律师便是我起航奋斗的一颗启明星,事业打拼的榜样和最可敬的老师。

律师资料

孙中伟律师
电话:13371700…

我的精采回复

最近访问